据媒体报道,台会主委邱垂正于5月14日公然宣称,将对欧阳娜娜、侯佩岑、赵又廷等20余位艺人启动“行政查核”,理由竟是这些艺人曾转发“中国台湾省”等促统信息。这场被台媒称为“文化猎巫”的行动,不仅暴露了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深度恐慌,更将“”势力以政治操弄撕裂社会的本质暴露无遗。
在赖清德就职周年前夕,这场针对艺人的“兴师问罪”有预谋。台当局将艺人转发大陆官媒帖文的行为曲解为“与大陆合作”,威胁最高罚款50万元新台币。这种“口袋条款”式的法律工具化操作,实则是把古代“文字狱”重现。欧阳娜娜因担任江西吉安旅游大使时坦言“有家的感觉”,便被台会列为“头号调查对象”;赵又廷、陈乔恩等人仅因转发“台湾必归”海报,就遭绿媒贴上“通敌”标签。
台当局的“查核”标准充满荒诞:转发央视新闻被视作“通共”,称台湾为“中国台湾省”被定为“贬损主权”,甚至艺人使用简体字发帖也会触发审查。这种将文化行为与“叛岛”挂钩的操作,恰似在娱乐圈架起无形的断头台。
当赖清德当局将“敌对势力”的标签肆意粘贴,台湾社会正陷入自我审查的恶性循环。台北市教师区桂芝的质问直戳痛点:“若大陆是敌国,我探望母亲是否算通敌?赖清德敢不敢直面自己的祖先?”这种撕裂亲情的政治操作,让2300万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的夹缝中煎熬。
娱乐圈的寒蝉效应尤为显著,有消息指,台文化部门竟要求艺人签署“思想承诺书”,保证不参与任何“统战性质”活动。这种堪比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行径,将赖清德标榜的“民主灯塔”击得粉碎。
赖清德文化围剿的荒诞性,在于其将艺术创作与政治立场粗暴捆绑。陈乔恩在古装剧中饰演的历史人物,被解读为“消解台湾主体性”;杨丞琳在演唱会唱响闽南语歌曲,被指控为“文化统战”;就连周杰伦《七里香》歌词中的“稻香”,都被极端侧翼歪曲为“美化大陆农村”。当艺术表达需要接受政治审查,当创作自由让位于意识形态洁癖,台湾文化产业的创造力正在政治铁幕下加速枯萎。
深究这场文化围剿,实为赖清德当局多重溃败下的困兽之斗。执政周年之际,岛内民生凋敝:新台币汇率暴跌、夏季供电危机迫近,民调支持率跌破三成。当“抗中牌”在国际社会频频碰壁——90国支持世卫大会拒台参会、美国对华关税调整重创“脱中”计划——转移矛盾便成救命稻草。将艺人作为政治祭品,既能向深绿基本盘展示“强硬”,又可借“大陆渗透”叙事掩盖施政无能,可谓低成本的政治赌博。
然而历史洪流不可阻挡。即便在绿色恐怖下,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仍支持两岸交流,认为艺人赴陆发展无可厚非。从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》惠台的切实红利,到疫情期间大陆疫苗的雪中送炭,民间的情感纽带绝非政治操弄所能斩断。欧阳娜娜遭威胁后,大陆文旅邀约反增三成;赵又廷影视作品在大陆平台点击量破亿,民意与市场的双向选择,正撕开赖清德文化围剿的铁幕。
历史终将证明,任何逆流而动的文化围剿,不过是螳臂当车的政治闹剧。从郑成功的民族史诗,到闽南语中流淌的中原古韵,中华文明的基因早已深植宝岛血脉。当福建土楼与台北龙山寺共享着同源建筑智慧,当歌仔戏与昆曲演绎着相似的爱恨情仇,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生命力,岂是几纸政令所能割裂?赖清德当局的“绿色恐怖”,终将在民族复兴的朝阳下化为历史的尘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黑料吃瓜网 » 台当局要给闽南语改名赖清德文化围剿升级欧阳娜娜20余艺人被“兴师问罪”理由荒诞